用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孩子的正能量

成长营地教练 赵楠 2013-12-06


孩子需要通过擅长的事情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只有自信的人生才是快乐的。那如何能够打破传统智商理论束缚,了解孩子的多元智能,按孩子本来的样子认识和培养他?如何鼓励孩子的兴趣,正面引导他的天赋?


我在英国读教育学研究生的时候读到一个观点,有个教育学家反对按年龄给孩子分班授课,认为这样出品的不是人才,是生产线产品。老实说这个观点让我很难消化——明明年龄不同,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差好多,难道不就应该按年龄分班吗?学校这样做实在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后来渐渐接触多元智能理论,再回过头来看这位教育学家的说法我才有点明白了。

今天学校里学习的内容虽然很丰富,追根究底还是以知识,以理论为核心的,是需要靠智力去接受的。学习这些知识的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有差异,而且可以用智商测试做标准化评估,得出相对准确的论断。我原本的不质疑,正是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只有传统的智力理论。

如果我们了解一个孩子,是单一的按智力划分高下,那么分割年纪理所当然,将理论知识学习作为最主要学习目标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如果人的智能并非以智力划分呢?如果我们尝试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审视知识本位的学习,会发现已被证实的八种智能中,我们在传统的班级中几乎只发展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这两种。整个传统的学校教育都偏科的厉害,这个问题在中国格外明显。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多元化,各种能力都要上,已经不是单学书本知识就能搞定的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这大概就是那位教育学家反对老套方式的原因。



那么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才能更多帮助他们的成长呢?成长营地教您3个窍门。

1. 打破传统智力理论束缚,多方面了解孩子的智能,按孩子本来的样子认识和对待他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个很好的工具,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孩子都有哪些方面的潜能。

这个理论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正式提出来的,30年来不断丰富完善。理论认为人起码拥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关系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a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内省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如果你去网上搜多元智能的示意图,传统的表示方法就是用饼图。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表达,让人一目了然知道都有什么。不过我猜这一定是个数理逻辑智能特别好的人发明的点子,因为这是一种量化的表达。这样会给人一个错觉,人的能力就是这八块组成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把这八块都发展好,我就是个完全人了,不发展全面的话圆会缺一块,我也会比人家少点什么。事实上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希望我们避免的思维方式,让人不要量化自己。

那么多元智能理论到底应该怎样解释呢?



这八种智能相对独立,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有些人可能好几种智能都表现很突出,有些人可能只有一种表现出来。没表现出特长的智能不代表不存在,有智能特别突出也要注意不要单只发展这一种而忽视了其他。

人的智能原是多样而丰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都有自己可发展的潜能。不要用一刀切的方式论断孩子,而要按他的真实情况认识他,理解他,才有可能有针对性的帮助他最大限度的成长,帮助他的各样智能和谐谱出乐章。

2. 鼓励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智能,正面引导

这两天刚好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日本孩子才四岁,把太鼓玩到完美。仔细观察就知道,他并不是看到红蓝点后才做出敲击反应,而是学会了融入节奏,凭着超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敲击。这就是一个典型音乐智能很高,对节奏反应尤其灵敏的孩子。但要知道再高的智能也需要相应的练习才能真正出彩。假设这个孩子因为本身对于节奏的敏感,第一次见这个游戏就已经非常喜欢了,这时候他的父母说不你太小了不适合这样的游戏,阻挠了他的探索和尝试,他是否有可能进一步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呢?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种智能都会像这个玩太鼓孩子的音乐智能表现的这么明确,但一定有迹可循。当我们愿意打破常规思路,多方面的观察孩子,一定可以发现他的独一无二。

还是这个例子,我们再试想另一种可能,如果孩子的爸妈发现孩子突出的音乐智能后欣喜若狂,立志将孩子培养成最佳鼓手,其他学习活动一律停止,所有时间就是用来发展音乐智能。如果是这样,孩子会怎样呢?

也许孩子本身语言智能也很好,有能力掌握1-2门外语;人际交往智能也不错,平常有一群玩得来的小伙伴。这时却因为父母培养方向的偏科,或许连母语的写作表达都不能融会,也渐渐没了好朋友——没有时间一起玩嘛,都要练打鼓啊。这样的培养将多么让人扼腕,而最惋惜莫过于原本擅长而享受的游戏这时对孩子只剩下苦修。

正确的做法很简单,积极鼓励孩子发展他突出的智能,正面引导,适度培养,同时保持平衡的生活,让孩子活得像一个孩子。还记得2012年奥运时关于很多国家的奖牌得主并非来自专业体校,而是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吗?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培养方式造就的孩子。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更要记得培养不出天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培养不出快乐自信的孩子才是家庭的悲哀。



3. 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快乐成长

现在的孩子有大把的机会去学这学那,却只有太少的机会与同龄人真正快乐相处。游戏时间?对不起,那属于iPad。

成长营地举办的历次活动中,唯有一项智能培养目标是贯穿全部活动设计的,这就是人际交往智能,我们的培养方式是设计各样活动训练团队合作。从“寻找永乐大典”中的绘制地图、创意合影、放声歌唱,到“猎人部落”中的亲子接力、山洞寻宝、石子拼画,完成任务的基本原则是不合作不能赢。

以刚才特别说到的两个活动为代表,我发现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年龄越长者合作分享之表现离期待越远。

“寻找永乐大典”是一个城市定向的活动,我们在其中设计了很多任务环节,第一次做这个项目时我为了考察设计,好总结改进,特地跟了一组学生走全程。

这是一组中学生,他们的年纪已经明白合作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合作。于是很自然的分工,各自职责倒也明确。问题就出在分工之后,大家开始渐渐各自为政,忽略了合作的目的。我在旁观察,暗自叹息。或者是现在学习竞争关系太激烈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处世方式?同一团队中高年级的无心带动低年级的,各人盯着自己的职责完成就算了事,以至于需要配合完成的部分比如创意合影这样的项目有些敷衍了事,有些项目甚至根本无法完成。

“猎人部落”是一个亲子露营活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给“读乐多儿童团”做的那次。来参加的孩子只有5-6岁,可是活动一开始,在刚分好组画队旗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甜美稚嫩的5岁小姑娘的声音说:让我们分工合作吧!团队合作!更令我惊讶的是她居然不是说完这个名词就完了,而是真的组织大家一起合作画队旗。孩子真的明白这个概念吗,明白为什么要合作吗?我想作用更多的肯定是她父母的教导与鼓励,而她在享受到合作的快乐后也乐于主动发起合作。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知道人是社会性的,但不是一个人有人际交往智能,这个能力就会自然生长,尤其与人合作,这不是明白道理就能做到的。今天”宅“这个字成为当红形容词,正说明了现代人人际交往智能总体水平的下降。那么作为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然的条件,让他在和小伙伴们的游戏中提高人际交往智能,而不是埋首iPad。这是你的责任。

惟愿家长们把握住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期,了解认识你孩子真实的能力,鼓励引导他们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智能,在小伙伴的陪伴下度过健康快乐的童年。希望多元智能理论和成长营地的活动经验可以成为你的参考。

联系我们

新浪:http://weibo.com/nfcamp

腾讯:http://t.qq.com/nfcamp

邮箱:info@nfcamp.com

电话:010-56146698

手机:1510111984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 - 18:00